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穗荔承韵,文脉启智 —— 小书荔课堂探索之第七弹

2025年07月20日  

大家好,我是“小书荔”。7月13日,红穗荔行梦之队的大学生党员们为孩子们铺开一日跨越古今的文化长卷。风土课的草木芬芳、经济课的钱币叮咚、粤语课的乡音平仄,三堂课如三颗饱满的文化种子,在童心沃土中悄然扎根。

风土寻脉:触摸广府文化的温度肌理

“一江两岸三城池,海上丝路始发地”,随着谜语揭晓,广州风土文化课的探索正式启航。当屏幕切换到地理图景,动态拼图演示着广州城的格局变迁,老师指着地图边缘闪烁的“增城”字样轻声讲解:“这里不仅是千年商都的生态屏障,更是乡村振兴的沃土。” 课件翻页间,早茶工坊的画面带着蒸汽感浮现,《氹氹转》的童谣动画里,西关老街的雨景与仙村祠堂的积水画面交叠。这些通过光影传递的文化符号,正悄然在童心深处搭建起乡土认同的桥梁。

钱币流转:解码千年商都的经济密码

经济文化课的黑板上,秦汉贝壳币与十三行商船图相映成趣。货币演变时间轴在投影上舒展,从北宋交子到广交会扫码支付的动画,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当讲解完钱币的历史后,老师让孩子们用贝壳道具充当钱币交换文具。“十枚贝壳才换一块橡皮?”孩子的嘟囔,恰是老师们设计的巧思——让“货币起源”在实景体验中褪去抽象外衣。 “我的梦想商店” 绘画环节更添热烈。蛋糕店的橱窗里缀满彩色糖霜,书店的书架上排满童话书,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心中的商业图景。一张画纸,成了认识经营逻辑最生动的教材。

从贝壳换物的古早体验到梦想商店的现代畅想,孩子们在动手与思考中,触摸着经济运行的脉搏。那些贴在画纸上的标签、画在思维导图里的线条,不仅是对 “钱” 的认知启蒙,更悄悄埋下了对本土商贸智慧的好奇种子 —— 正如广州从千年商都到现代商贸枢纽的蜕变,这份对 “价值” 的理解,终将成为滋养乡村振兴的涓涓细流。

乡音共鸣:聆听古今对话的粤语回响

粤语课上,《麦兜点餐》片段一播放,就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鱼蛋像普通话!”“粗面听不懂!” 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消解了对粤语的畏难情绪。 声调大发现环节充满惊喜,读着唐诗《春晓》,孩子们发现 “觉” 字的粤语发音竟和唐代一样,“原来我们讲着唐朝话!”惊叹声中,是对本土语言的全新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声调格子上跳跃,用手掌平推模拟平调,手腕上扬表现升调,抽象的语音瞬间化作生动的肢体语言。 “荔枝几钱斤呀?”“呢粒好奀,换粒大嘅!”“增城小导览”情境中,孩子们用标准粤语讨价还价时,眼里的光芒比荔枝更耀眼。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乡村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注脚。

这三堂文化课像三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解广府文化的大门。在大学生党员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知识不再枯燥,文化不再遥远。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而这份热爱,终将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丰厚土壤。

上一条:党旗映童心,团结筑梦行小书荔乡村夏令营第八日纪实 下一条:从课堂到舞台:回顾表演大师工作坊学子的成长历程

关闭

©2025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12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240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