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认知,推动课堂知识与实地考察交互融合,华商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刘伟云老师,文学院专任教师高盛棠老师、姚俊平老师、符红梅老师、张璐老师、何颖贤老师,率学生团队奔赴四川成都开展研学。此次行程旨在让学生亲身感悟川蜀地区厚重文化底蕴与历史脉络,以实践赋能文学、历史学习。 研学首日,师生自广州启程,顺利抵达成都。稍作休整后,旋即投入探索,聚焦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东门市井、劼人公园等承载当地历史文化与生活气息的地标,开启对川蜀人文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8月21日下午15:00,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循着巴蜀文脉的脉络,奔赴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以“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东门市井——劼人公园”的参观路线,开启一场兼具精神传承与文化探寻的实践之旅,在实地走访中触摸李劼人先生的革命担当、文学初心与地域情怀。

感受家风承古训 悟知底蕴树精神
实践队首站驻足家风文化展,展厅内“独立、进取、厚爱”六个字如精神坐标,串联起李劼人先生的成长轨迹,这份家风既是精神滋养,更化作先生一生的行动指南。

从展厅里的家风文化到生平事迹中的具体实践,李劼人先生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让“独立、进取、厚爱”的家风不仅停留在文字与影像中,更成为支撑他探索人生、投身革命事业的思想根基。

展陈载史显担当 阁藏手稿铸文魂
展厅内的图文展示向我们介绍了李劼人先生如何支持我国地下革命工作的事迹,这正是他将家风中“独立”融入为生活指南、“厚爱”升华为家国责任、“进取”转化为时代担当的生动体现,他以文人之躯为中国革命事业与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坚实力量。

在二楼藏书阁中并置陈列着李劼人先生转译的诸多文学作品与自我创作的手稿。他融合西方“大河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中国社会现实观察,打破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局限,让文学成为连接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的精神纽带,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留下了不朽丰碑。

走访地标寻旧迹 品咂文韵醉川乡
离开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实践队漫步东门市井,穿行于复刻的清末民初成都街巷,而后驻足劼人公园感受人文气息——这一路的美景,恰与李劼人作品中的地域民俗形成奇妙呼应,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其作品与成都地域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结。

结 语
此次李劼人故居之行,实践队以脚步丈量文学地标,在家风传承、手稿温度、地域书写中,解码巴蜀文脉的 “在地性” 密码。在李劼人的创作与成都地域、世界文学对话之中,文学院学子更能明晰:文学传承,既要扎根故土汲取养分,也要以开放视野拥抱多元,方能让文脉如 “大河” 奔涌,永续不息。